總理記者會詳解十四五開局之年重點
為期7天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11日下午在北京閉幕。閉幕會后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出席記者會,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。
為防控疫情,今年總理記者會和去年一樣,采用網絡視頻形式進行。從就業民生、經濟增長,到科技創新、中美關系等,李克強用近兩個小時回答了記者們提出的11個熱點問題。
李克強的答案劃出了“十四五”規劃開局之年的政府工作重點:保持6%以上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;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,著力穩固經濟,推動向好;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,提升科技創新能力;中國的靈活就業正在興起,已經涉及到兩億多人,應給其社保補貼;擴大門診費用跨省直接報銷范圍,等等。
2億靈活就業者引高層關注
就業是民生之本。李克強在記者會上第一個被問到的便是就業問題。
李克強表示,去年在疫情肆虐的時候,當時很多街面上都見不到行人了,多數店鋪都關了,當時最擔心的就是出現大規模的失業。去年在制定宏觀政策的時候,因為不確定因素太多,沒有制定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。但是反復權衡,還是制定了就業目標,也就是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。
“我們的市場主體表現出堅強的韌性,廣大人民共克時艱,最后實現了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,也實現了經濟全年增長2.3%,居民收入相應增長,都好于預期。”李克強說。
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對第一財經表示,今年有利于就業增長的因素有三個:一是我國制定的6%的經濟增長目標全球來看是一個比較高的速度,疫情的有效控制也將促進經濟增長;二是我國勞動力供給連續多年減少,勞動年齡人口持續下降,總供給壓力在減少;三是新經濟和新業態的發展,釋放了一些行業的就業潛力。
李克強表示,今年就業壓力仍然很大,城鎮新增勞動力約1400萬人,其中高校畢業生909萬人,創歷史新高。今年宏觀政策的制定依然堅持就業優先,繼續推動“六穩”,實現“六保”,確定新增城鎮就業的目標是1100萬人以上。
靈活就業的問題特別引起了總理的關注。李克強表示,中國的靈活就業正在興起,已經涉及到兩億多人。應該給其社保補貼,提供基本的權利保障,用機制性的辦法來解決可能出現的職業傷害問題。
曾湘泉表示,就業不充分、質量不高是我國當前就業領域的一大難點,靈活就業者由于存在身份認定的問題,社保問題解決起來難度很大,必須有創新的思路,這是今年要重點解決的問題。
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提出要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,2月末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也提出要健全農民工、靈活就業人員、新業態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。
在民生的其他領域,李克強也回答了相關問題。醫保方面,李克強提出,今年要擴大門診費用跨省直接報銷范圍,到明年年底前每個縣都要確定一個定點醫療機構,能夠直接報銷包括門診費在內的醫療費用,不再讓異地養老的老人為此煩心。
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對第一財經表示,這是一項非常好的惠民措施。我國現在有2億多流動人口,除了異地就業的務工人員之外,還有隨子女異地遷徙的老年人,很多老年人都有慢性疾病,需要門診治療,但在沒有門診異地結算的情況下,會造成不方便。這次特別強調跨省結算,就是要在全國建立一套網絡,這對于廣大異地居住的人群來說是個福祉。
6%以上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不低了
一些機構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長能夠達到8%左右,不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設定在6%以上,這背后釋放出什么信號?在記者會上,李克強給出了答案。
李克強表示,我們當然樂見經濟向好,但是也清醒地看到,今年是在恢復性增長的基礎上前行,有很多不可比的因素。而且世界經濟復蘇不確定性依然很大。我們說6%以上,6%不低了,現在我們的經濟總量達到100萬億元,增長6%就是6萬億元,這要放到“十三五”之初,需要8%以上增速才能達到。而且我們說6%以上是開了口子的,實際過程中也可能會增長得更高一點。
李克強強調,我們不是在定計劃,而是引導預期,希望把預期引導到鞏固經濟恢復增長基礎,推動高質量發展,保持可持續性,尤其是和明年、后年的目標相銜接,不能造成大起大落,否則會擾亂市場的預期。一時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穩,只有走得穩才能走得有力。我們還是希望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經濟體,經濟能夠行穩致遠,保持長期向好。
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師丁爽對第一財經分析,中國需要設定一個經濟增速來管理預期。6%看起來低于市場預期,但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為5%~6%,設定6%以上增速目標也可以跟明年經濟目標設定更好銜接。而且6%以上增長目標是上不封頂,按照今年赤字率推算,中國隱含經濟增長目標可能在8%左右。
為了確保今年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,宏觀政策不搞“急轉彎”,保持連續性和可持續性。
李克強表示,去年我們沒有搞寬松政策,或者說所謂量化寬松,今年也就沒有必要“急轉彎”,還是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,著力穩固經濟,推動向好。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,還是要注重把肥施在根上,現在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還在恢復元氣中。由于經濟恢復增長,我們要合理調整政策,但調整是適度的,有些階段性政策退了,同時又用一些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來沖抵影響,保持保民生、保就業、保市場主體的力度不減。
他同時表示,怎樣保持力度不減,固然資金規模很重要,但用好錢更重要,我們去年宏觀調控積累的經驗還可以繼續用。
“比如在財政金融方面,簡單地說,那就是要‘一減、一增、一穩中有降’。‘一減’,就是減少中央政府本級支出,各級政府都要帶頭過緊日子;‘一增’,就是擴大直達資金范圍,讓基層和市場主體感到支持力度不減,這樣能夠更快更有效地惠企利民;‘穩中有降’,就是在穩定杠桿率的同時,引導金融企業合理讓利,使中小微企業融資更便利、融資成本做到穩中有降。當然,我們對各類風險隱患,也會及時防范化解。”李克強說。
根據預算報告,今年中央本級支出約3.5萬億元,同比下降0.2%,這是中央本級支出連續第二年負增長,為改革開放以來未曾有過,體現了政府過緊日子。
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
“十四五”時期,科技創新被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,也是此次兩會關注的熱點。
在回答關于科技創新方面的提問時,李克強說,多年來,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有一些重大突破。在應用創新領域發展得也很快,但是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確存在著不足。
“要建設科技強國,提升科技創新能力,必須打牢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個根基。打多深的基才能蓋多高的樓,不能急功近利,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。”他說。
李克強表示,目前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還不高,尤其是基礎研究投入只占到研發投入的6%,而發達國家通常是15%到25%。我們下一步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,還要繼續改革科技體制。讓科研人員有自主權,很重要的是要讓科研人員有經費使用的自主權,不能把科研人員寶貴的精力花在填表、評比等事務上,還是要讓他們心無旁騖去搞研究,厚積才能薄發。
李克強還表示,創新還是要依靠市場的力量。企業是創新的主體。“十四五”期間政府會繼續加大科技投入,同時要更多地依靠社會力量來加大研發投入,所以我們要增加“全社會”這個口徑下的研發投入。這就需要采用一些機制。比如今年我們采取對制造業研發費用投入加計扣除100%的措施,這實際上是一個稅收優惠措施,就是想通過市場化普惠制的辦法,使企業投資研發有動力。
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,“十四五”時期,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,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。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%以上。在部署今年重點工作方面,報告提出,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,要健全穩定支持機制,大幅增加投入,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.6%。
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提出,我國將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,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。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%以上。
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3月8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,2020年,我國的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24426億元,占GDP的比重為2.4%,總量穩居世界第二。按照年均增長7%以上測算,到2025年,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將達到37582億元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所長李林認為,我國目前的研發經費總量不低,但是在投入構成方面還需要改善。基礎研究的投入和發達國家比還有差距。“加強基礎研究的投入問題越來越得到重視。”
全國人大代表,中科院院士、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宇還建議,加快擴大科研經費包干制實施范圍,明確可操作的實施細則,進一步加強科研經費中對人投入的比例等。